告别“被动应急”
——2022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标准项目奖一等奖预警信息等两项国家标准采访记
□ 本报实习记者 王雅雯
(相关资料图)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预警信息作为各类灾害防御的第一道防线,是防灾减灾工作最前端的“绳索链条”。此前,我国对预警信息的内容及发布手段、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信息互联互通等缺乏一套权威科学的预警信息交互国家标准。GB/T 35965.1—2018《应急信息交互协议 第1部分:预警信息》等两项国家标准(以下简称“两项标准”)的出台,成功填补了应急平台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急信息交互领域关键性国家标准的空缺,其也因此荣获2022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标准项目奖一等奖。
从“0”到“1”
实现多渠道一键融合发布
参与两项标准起草的专家、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总工程师黄全义告诉记者,此前,我国面对同一突发事件,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主体报告的事件信息差别很大,各地的预警类型、级别、时间、影响区域以及发布渠道和发布对象等也各不相同,给预防准备和应急处置带来了不少困扰,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基于提高我国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科技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率的重大需求,2018年,两项标准应运而生,紧密围绕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瞄准预警信息和应急信息的信息获取、综合研判、预警发布3个关键环节展开技术攻关,解决了国家应急体系中多方应急信息交互、共享和协同决策的技术瓶颈,为实现跨领域、跨地域、跨层级的突发事件协同应对提供了技术和标准支撑。
“首次提出面向国家应急体系的应急信息交互模型和协同预测预警信息模型,首次实现短信、电视、广播、电子显示屏、北斗、呼叫中心、大喇叭等15种发布渠道的融合一键发布。在链式协同预警与多渠道统一预警信息发布技术、灾害信息采集共享和预警联动技术等方面均取得领先行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时隔5年,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标准主要起草人袁宏永对两项标准中的亮点仍能脱口而出。
大规模应用
支撑国家应急体系建设
2022年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时,中国地震预警网提前9秒向康定市发布地震预警,提前21秒向雅安市发布地震预警,提前56秒向成都市发布地震预警,成功实现预警信息从滞后到提前的巨大转变。
经过多年的实施,两项标准有效支撑起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实现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及时、精准、有效发布和突发事件的准确快速上报、协同高效应对,显著提升了预警发布和应急管理水平,为防范和控制突发事件、避免和降低灾害损失起到了重要作用,极大提升了我国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
“目前,两项标准广泛应用于我国应急体系中,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安全产业突发事件信息和预警信息交互的技术依据,并有力推动了海外多国国家公共安全平台建设。”黄全义说,“未来两项标准将力争与无人机预警体系等新的预警传播手段和需求充分适配,在预警信息发布体系中持续发挥作用。”
“我们将继续大力推动标准创新工作,积极助力国家标准化战略实施,以标准创新引领质量创新,助力质量强国建设。”袁宏永说。
《中国质量报》【2022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