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持续呵护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万亿元,较年初增加万亿元,同比增长%,较各项贷款增速高个百分点。从局部微观层面来看,用款“雪中送炭”、还款方便灵活等实在服务仍是小微主体金融获得感最直接来源,因此,金融扶持小微主体需要持续关注其本身需求,久久为功,实现服务精准有效。
大的政策方向上,原银保监会4月底发布的《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取消了对普惠小微贷款增速、户数“两增”的量化指标要求,转而关注小微业务作为常态化经营的长期战略。这一政策也被业内视为监管引导普惠金融由“扩面”向“提质”转变。
不过,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金融机构无需关注普惠金融规模的增长。从普惠金融的发展目的看,它是要让广大群体获得金融服务,根本上强调的是“包容性”,即让更多此前没有被金融服务覆盖到的主体,能够获得被服务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普惠金融“扩面”不在一朝一夕。
特别是在小微企业“元气”受损、抵质押物不足情形下,金融机构持续做好信贷“可得性”的意义仍旧十分重大,这也是小微企业普遍呼吁资金供给应当“雪中送炭”的原因所在。人民银行日前宣布增加支小再贷款额度1200亿元目的也在于此。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助力市场主体提信心添活力。
当然,仅仅“可得”也不再是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服务时的唯一关注,它们还希望贷款审批更便捷、还款方式更灵活,甚至资金供给方能更理解企业的发展理念,陪伴企业共同成长。这些“进阶”需求也是监管层面向“提质”转变的根本动力,行业也由此进入从主要解决小微信贷服务“有没有”,到兼顾“有没有”与“好不好”的阶段。
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归根结底要想企业之所想,切企业之所需,金融机构持续精进服务小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