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内容页

端午诗词中的风俗、人情与物语

时间 : 2023-06-19 18:07:28 来源:哔哩哔哩

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其习俗丰富多彩,其肇源远迈流长。早在魏晋南北朝,端午的习俗已基本确立。

《荆楚岁时记》载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以禳毒气。是日,竞渡,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

只不过,古代的许多节日习俗,到今已不传、不兴。如端午的斗草、结彩丝、浴兰、挂符、帖子词等。古代的端午那天,青年男女都要手缠五彩丝线祈福辟邪、斗草相戏,今已不时兴。保留下来的多是其原始节俗意义,如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喝雄黄酒等。


(相关资料图)

我故乡临潇水,龙舟竞赛已沿袭千年,也是湖南的龙舟之乡。今年更是百舸争流,共172艘龙船参赛,规模空前。其他习俗,则是包粽子,浴兰,悬艾蒿,吃艾蒿菖蒲煮鸡蛋等。

编辑切换为居中

关于端午节,前几年有个关于祝福语的争论,说是不能祝快乐,要祝安康。考察其节日的原始意义,更可能是源于远古祭龙祖,是为祈福辟邪。其他的屈原沉江、伍子胥、介子推等典,其实都是节日在历史流变过程中加入的人文因素而已。

有人说,因屈原殉国,而有沉痛之意,不能祝快乐。其实,最初的游龙舟,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张衡《西京赋》云:“乃命舟牧为水嬉,浮鹢首,翳云芝,垂翟葆,建羽旗,齐曳女,纵棹歌,发引和,校鸣葭,奏淮南,度阳阿。”鹢首就是指龙舟的头部,此时之龙舟活动,只有画饰彩舟、泛舟戏水、歌舞欢会等内容,气氛是欢快的,但无竞渡。

编辑切换为居中

及至隋唐,龙舟开始加入竞渡的活动,开始演变成了祭奠屈原的一种仪式,也有了除恶禳灾的意义。《隋唐嘉话》载:“俗五月五日为竞渡戏,自襄州以南,所向相传云:‘屈原初沉江之时,其乡人乘舟求之,意急而争前,后因为此戏。”

当然,从词语的雅而言,及其节日的文化意义而言,福禄、安康的确更佳,体现出了汉语文化的端庄雅正。但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端午也是一个普天同庆,充满欢乐、洋溢着激情的节日。既有祈福辟邪、除恶禳灾,也有平安健康,吉吉利利的祝愿。

想想看,端午那日,岸边游人如织,江上龙舟似飞,观渡的人们手臂上缠绕着五彩丝线,鬓发上斜插符结、彩缯,编织成亮丽鲜明的风景,到处莺歌燕舞,处处垂柳成荫,欢声笑语、呐喊助威如浪如潮,空气中飘荡着艾草和浴花的香气,如何不令人快乐?

如刘禹锡《竞渡曲》: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作者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意。

这首诗描写了唐朝端午龙舟竞渡的盛况和规则形式。龙舟均以彩绘,刺史褰翠帏观之作裁,并且跟今天一样,先到终点者为胜。江上龙舟竞飞,锣鼓喧天,扬桴击浪如雷,描绘出竞渡的激烈和澎湃。岸边彩旗照空,游人白色罗袜凌波戏水,充满欢欣。

编辑切换为居中

张建封的《竞渡歌》则描写得更加清丽明朗: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杨花飞舞,江啼晓莺,见场地之丽也;罗衣晕香,银钗照日,见游女之美也;棹影万剑,鼓声鸣雷,见竞渡之激也;人呼霹雳,彩挂虹蜺,见观者之兴也。

姚合《夏夜宿江驿》诗云:“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描写了一副渔歌唱响,风吹粽香的端午画卷。文秀《端午》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此诗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和同情。这是民间的端午节况。

而宫廷则如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云: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音,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此诗记录了皇宫端午的盛况。宫廷也会传承旧历端午节的习俗,将神圣的信仰贯穿五月节。皇宫里华灯万盏,女嫔妃穿戴讲究,手系彩丝以祈长命,既有斗花斗草之奇巧,亦有品色不同粽子之新颖。他的另一首诗,则直接以《端午》命名,诗云: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当然,端午节俗直到宋朝才发展得更为完备、精致,这得益于宋代繁荣的市井、城镇文化。而且宋人,即便是达官贵族,也会积极参与民俗生活。《武林旧事》云:“大臣贵邸,均被细葛、香罗、蒲丝、艾朵、彩团、巧粽之赐,而外邸节物,大率效尤焉。巧粽之品不一,至结为楼台舫辂,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襘。”这详细记录了宋代各阶层准备端午节俗物品的情况。

《梦粱录》中的记录更文艺精彩:“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节。正是葵柳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

可见宋代端午节已经成了人们及时行乐的节日,古代娱乐形式少,所有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都是人们倾心参与和准备的盛会。所有劳动的辛苦,公务的繁忙,都消融在彩舟破浪的碧波中。那些微澜的情愫暗生,都会在节日的欢会中疯长。

如李之仪《端午》:曾约佳人端午归,又期僚友面南池。

谁知犹阻重门锁,未拟轻为故国悲。

九节菖蒲应好在,十围樗木正相宜。

微行细约宁忘我,却话今朝会有期。诗人与恋人相约端午佳节同归,又期逢僚友一起共游南池。然而到了端午这天,约定因故受阻,作者不免伤感。九节菖蒲和樗木生长得粗壮繁茂,用以药浴正相宜。当初那么殷勤详细地与我约定,相会于今期佳节,难道会把我忘了吗?

宋代的端午习俗大部分沿袭前朝,如龙舟竞渡、吃粽子、系五色丝辟兵邪、饮菖蒲酒及浴兰等习俗,在此基础上也衍生了新的习俗形式,比如写端午帖子词,其内容不外乎应制、唱和、颂赞、咏物等,如崔敦诗《淳熙八年端午帖子词·太上皇帝合六首》云:“莲叶看龟上,桐花引凤栖。圣人千万寿,福禄与天齐。”

又劝谏的,如王理《端午内中帖子词·皇帝阁》:“御池风暖水如鳞,争看兰舟竞渡人。”

端午帖子词和立春帖一样,都是由宫廷向民间传播的,刘辰翁的《临江仙》一阕对于当时盛行的端午帖、午日晒书及辟兵符进行了描绘:

幸自不须端帖子,闲中一句如无。

爱他午日午时书。惟应三五字,便是辟兵符。

久雨石鲸未没,小风纨扇相疏。

邀朋一笑共菖蒲。去年初禁酒,今日漫提壶。

所谓“辟兵符”即五彩丝,“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荆楚岁时记》以上,只是描写了节日习俗的一个侧面,而能够具体反映宋朝端午民俗活动与事物的节俗词,当属黄裳的《喜迁莺》: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词和诗的区别,于此可见。黄赏将端午之节俗写得极为风雅流丽。

词先点明时节,乃梅雨初歇,榴花乍开之际。接着便以丽词描写了端午食粽、饮菖蒲酒的宴席景况,刻画了“斗草”、“玉腕结彩丝”的细节。

以龙舟竞渡为上下阕承、转,下阙着重描写了“竞渡”的盛景,浪花如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锦标方休,这扣人心弦的激烈赛事让人忘了时间,回程已是“一钩新月”的夜晚。

该词上片写宴席,下片写竞渡,以两个节俗场景来描绘端午的习俗和活动形式。以乐而“忘归”进行收束,全词的结构以“初歇”、“日暮”、“新月”等时间节点为脉络,具体而鲜明地描绘出作者端午一日的行踪与节日风貌。

编辑切换为居中

再如赵长卿《醉蓬莱》词中对于端午节俗的细致描绘:

见浴兰才罢,拂掠新妆,巧梳云髻。

初试生衣,恰三裁贴体。艾虎宜男,朱符辟恶,好储祥纳吉。

金凤钗头,应时戴了,千般屹戏。

那更殷勤,再三祝愿。斗巧合欢,彩丝缠臂。

刻玉香蒲,泛金觥迎醉。午日熏风,楚词高咏,度遏云声脆。

赤口白舌,从今消灭,诸馀可意。

黄赏之词以时间为脉络建构词篇,赵长卿则是以节俗的剖面放大,通过一位女子的视角和口吻来进行表述,更见细腻与详尽。

词中先是摹画了女性节日妆扮的细节,“浴兰香”之后的妆容、发饰、服装等等都极为用心,化新妆、梳云髻、戴金凤钗、穿裁剪合体的新衣,尤其是“艾虎”“朱符”既是节日的应景之物,也寄托了“储祥纳吉”的美好愿望,精巧的五彩“合欢”丝线、浓郁的菖蒲美酒,以及咏楚辞纪屈原,烘托出浓郁的节日氛围。末句暗合端午节恶月恶日的起源传说之余,显示出女性的细致心理。

此外,韩元吉的“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描绘了古人对粽子的喜爱之情,陆游的《乙卯重五诗》:

重午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编辑切换为居中

1195年的端午节,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家家包好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该词写出了闲乐欢欣的节日情景。

欧阳修的《渔家傲》: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莒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替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以清新的词风,鲜活的意象,明丽的色彩,把端午节榴花飘红,绿杨垂雨,角粽飘香,绘赠画扇,浴兰饮酒的风俗美景写得生动鲜明极具美感。

苏轼的《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此词描写了端午节女性浴兰的生活细节,写得活色生香,充满女性美感,体现了作者的浪漫情怀。

苏轼还有一首《南歌子》写钱塘端午: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以写意的笔致描绘了钱塘端午风物之美好。全词声韵流转,情致柔婉。尤其是首句以拟人的手法写钱塘湖山风光,深谙江南水乡清新婉丽之美。

又如王之道《南歌子》:

角簟横龟枕,兰房挂艾人。

一尊菖歜泛清醇。好在佳人如玉、映长春。

冰彻杯盘莹,香和笑语薰。莲花衫子入时新。

挂起南窗一榻、晚风清。

该词以闲雅适意的心态,抒写了端午风俗人情之美,将节日习俗融入生活场景的和谐风情,及人与时节的融洽、欢乐、悠闲,作了十分美好的描绘。

编辑切换为居中

元代舒颉的《小重山·端阳》: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写得生动而富于生活气息,反映了元代端午节家家插艾草、莒蒲的习俗,体现了人们避瘟驱疫的美好愿望。

清代诗人李静山诗云:“樱桃桑椹与莒蒲,更买雄黄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写出了古人在端午节食樱桃、桑葚,饮雄黄酒,贴黄纸帖的习俗。就端午的具体思想情操而已,主要体现在纪念屈原,如戴复古诗云:“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莒蒲泛浊醪。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

苏轼诗云:“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眷眷不忍决。”但主要是文人的事,普通人的话,其实不用想那么多。写诗吊古,这只是一种文人的节日传统,端午的底色,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就是个看龙舟竞渡,吃粽子,浴兰香,缠五彩丝,挂艾草,斗草赏花的良辰佳节而已。

它的那些节日的形式意义,主要就是除恶禳灾,祈福辟邪而已。

而对应的美好心愿就是:平安健康,快乐无灾。

因此,安康与快乐,都很重要。

最后,敬祝诸位,端午佳节,安康和顺,长乐未央。

x